好久沒有讀書了,當我重拾這本書的時候,我竟然放不下手。這是作者第四本的著作,也是我第四次購買他的書,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、《再給我一天》雖然是虛擬的故事,我卻深深著迷,甚至被牽動進而對自己身邊友情、親情的沉思。老實說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,無論是第一次還是多年後再閱讀,我仍然沒有太多的感觸,這麼說來也有兩、三年沒重翻,或許現在有新啟發。但是,同為真實實錄的《一點小信仰》,這個標題並非強烈吸引我,甚至有些許的距離,是因為我對『信仰』並沒有太大的向心力,不過前幾本的佳作讓我對作者仍有一定的期待,翻閱後卻想不到越讀越愛不釋手;老樣子,我哭了,讀他的書一定會哭泣。這次卻是因為看到自己的渺小無知而難過,看到未知神聖的力量而感動。

 

書中的兩位主角,都是為神工作的大法師,但分別只是不同教派。之所以我會有很大的啟發,除了故事中兩人的人生故事,他們用自己的人生去實踐道義,也看到他們對神的崇敬,不是盲從的那種,而是體認『比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,獲得深刻而踏實的安慰。進入信仰的世界,將會發現人們相像的地方遠遠多於相異之處。』這一段是我從書背面抄寫下來的,第一次我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感動表達,只能意會而不能言談,或許是我自己也和作者一開始的心態相同,對於宗教敬而遠之,也像裡面描述的多數人,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和神接近;偏偏在我自己身上卻有一些無法描述的「偶然」,不知道是多愁善感,還是強加註解,只是種種的不可思議,讓我深刻強烈感受書中所要表達的意義。

 

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謙卑,我不時想到飽滿的稻穗是低著頭的;也要我不要忘本,不要忘記自己是出身什麼背景,人與人都是一樣平等的。我回憶之前大學要畢業的那陣子,一直很希望自己可以多接觸不同背景的人物,我是指…被標籤化的群體…很幸運我都有機會去參與其中的活動,甚至自己的工作,兜了半個北台灣,還是藥癮者個案管理,我出入監獄做簡單的宣導,家庭訪問探查案主的生活狀況,電話訪問近況。我想知道還可以做什麼?這些事都只是表面的功夫而已…我最近在想,是不是個案服務中,真正有成效的是心理支持或輔導?故事中的亨利牧師,也是從毒販出身,十誡中的誡律他都犯了…活在良心的苛責裡,想用自己剩下的餘命做些什麼,他無私無償的服務遊民,如果大家都有好的環境,還有誰要做壞事呢?作者一開始對亨利牧師抱持不信任,直到種種事實呈現,他寫下感觸:我不比別人優秀或聰明,我只不過比別人幸運。我那麼自命不凡,真該為此感到慚愧,因為一個人即使對全世界都瞭若指掌,仍然會迷失其中。

 

生命,本書離不開對它的闡釋。從拉比要求作者幫他寫祭文,他開始真正貼近高不可攀的拉比,原來他和常人一樣的呼吸生活,不同的是他認真實踐傳統及教義,他甚至愛唱歌,永遠保持好脾氣,無時無刻關懷自己的教徒,不希望別人為他而擔憂。拉比充滿了智慧,節錄文中他對幸福的實踐──從來不懷疑「我為什麼生在世間」,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。他說,要幫助別人、讚美上帝、享受並尊重他被安插於其中的這個世界。他的晨禱一開始總說:「主啊,感謝你把我的靈魂還給我。」故事中也有多篇拉比講道時的內容,拉比曾說,有個人應徵農場的工作,推薦信上寫:他在暴風雨中深睡。有天深夜暴風雨來襲,主人一直叫不醒他,後來主人衝到畜欄、田地、穀倉去,才發現一切早就打理好,不用擔心風雨迫害,這才明白「他在暴風雨中沉睡」。所以拉比引申,只要照顧好人生中最重要的事,做好自己的本份,就不用怕人生會因為心願未了而遺憾;最後一刻來臨時,我們的告別將會圓滿。

 

故事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真實的,似乎我的身邊總是有著相同的訊息──關於人生的實踐。我想起國中有個輔導老師說:每天她起床都會很開心自己活著。無論是之前參與的法鼓山活動,還是某本所擁有的書描述,身旁人事物的啟發…這本書少少的篇章卻涵蓋難以言喻的感受。作者引用詩人羅勃布朗寧的一段:

我與享樂同行一哩路,沿途她喋喋不休;

但我沒有變得更睿智,聽她聒噪那麼久。

我與悲傷同行一哩路,沿途她不發一言;

但是哦!我學到了多少,

當悲傷與我為伴。

 

我從新檢視自己,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,只知道看不見的力量,讓我要更謙虛,閱讀後的收穫不只是一時的,而是無限回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ve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