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一章《勉強別人,理所當然》──幾乎沒有一件事是別人樂意去幫你的,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不斷的催促、不斷的說服、不斷的溝通、不斷的哀求之下,完成某一件事…勉強自己的難度,尤勝於勉強別人。
【自慢。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】這是商周大家長何飛鵬的著作,內文摘錄自商周各期的專欄。從基本處事的態度、無時無刻的學習、實際執行方法的培養個人自慢法則累積,到應用在職場及自己生涯的決定,甚至是有私房哲學的傾襄相授;由自己的心性出發,調整對人生大小事的態度,再如戰士披袍般出戰工作職場和應對生活。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、人事摩擦不斷,就帶著「野性的鬥志」時時刻刻成長、磨練。
我看到的【自慢】或許和作者一再強調形容自己最拿手、最有把握、最專長的事,有些許不同。其實從作者的敘述中,特別是對自我要求、心態的部分,我看到的自己是從這些出發點出走,但我卻對職場工作的態度不是那麼積極,甚至是我最頭痛的「人際相處」;我深刻認識自己,知道自己的界線和原則在哪裡,但相對在「工作行事作風」與人互動是強硬的。所以欣賞或認同我的人會看到我的熱情,但是不喜歡我這般的人就開始在後私語;偏偏我又是一開始就挑明把話說清楚的人,對方愈是道人長短,我心理愈是不舒服。
自從我今年實習、參加四場短期志工活動、暑假上山的課輔志工到九月研討會,我一度懷疑「是不是沒有安太歲的關係?所以今年的活動都覺得有點不愉快。」特別是人與人的互動中,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。無論是別人不接受自己提出的想法,美其名為溝通,可是卻只聽到一方的聲音;所以轉而地下化向他人表示自己的不滿,甚至盲目而非理性攻擊對方,對人不對事。或是幾個人相聚開始批評別人的想法和意見,表示不屑一顧,卻不見得有更好的建言給予被批評者,引以為戒提升小團體的內在力量。這是我看到的別人,而我可能是自己口中「不該的小人」,也是別人口中的「小人」。
那就《承認自己是壞人》吧!作者寫道:大多數人不能承認自己缺點,聽到別人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,第一時間努力做的是:解釋、辯駁,反而不容易去檢討改進。又言:我根本假設我自己就是「壞人」,別人對我的負面評價,就是事實,因此我現在唯一該想、該做的就是如何去改善、如何去改變。《Get it done & let them howl!》中提到當做事遇到眾說紛芸的時候,唯一能做的是全力以赴面對,對於外界的意見要仔細聆聽、冷靜分析,解釋反而在溝通時完全無助化解歧見,只會引起爭辯。所以我想,面對人事的糾紛心態必有《寬恕、諒解、海闊天空》了吧!
我突然覺得自己可笑,因為一些風吹草動而使自己心神不寧,我想這真是上天給的功課,在一切順遂的環境下,學校老師無條件解答我每個疑惑,同學朋友願意肯定我,外面的世界卻和自己想像的不同;可見我仍要好好修練自己的器度和待人處事的圓融。如同文章《大氣、骨氣、志氣》,大氣要氣量寬宏、心胸寬大,有自己原則的骨氣,並且對自己有所期待、對未來有想像的志氣。
之前,我看了【QBQ問題背後的問題】,書中簡而有力的提出「個人擔當」的具體實行和認知。作者告訴我們,如果在遇見事情的第一時間,當下選擇修鍊自己想法,而非負面反應,看到原始背後意涵,再提出更好問題,此問題將引導獲得更圓滿結局。三項簡單指導原則:(1)以what、how發問,而非why、when、who(2)包含「我」字在內,而非其他人(3)把焦點放在行動上。
一切就從「我」開始,我由「心」開始,再來知而行,行而得智慧。我發現雜誌常常報導一些事業有成者,其實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堅毅的信念及落實的行動,特別是投入自己喜歡事業,培養專業,並且不灰心、畏懼未知的未來。本書的最後一章,將這七十篇的文章做一個最漂亮的句點,無論是鬥志心態、或是踏實方法、人際相處,還是要回到執行層面的「勉強」,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