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相關書訊:

《尋百工》,9912月遠流出版社出版,作者為祈台穎、林品儀、紀岱昀、廖祿禎。內容以臺灣百名傳統產業職人報導介紹,分類在民間工藝、文化、生活;原為畢業專題的製作,卻從中感染也感動每位職人對工作的堅守職責,期許讓這份美好的精神,廣為人知也繼續傳承。

 

內容摘要:下列文字摘自《尋百工》

1.    經臥萬千長流、眼見五里白河,漁歌畢、九曲終入口。第貳篇:拉麵線P.15

2.    伴多少嫁娘度崎嶇,絲線情深,步歡愁來。第貳陸篇:縫繡花鞋p.75

3.    悲而不傷、苦不痛,緩聲百里、撫我感,喚前行、終有散。第捌貳篇:孝女白琴P.209

 

我的心得:

走著,瑟縮在意想不到的凜凜夜幕裡,「我們十指相纏,感受彼此手心的溫度。」我說,此時也邊思忖話語情意的排序。沿著河岸前行,我沉醉於戀人絮語,那些焯爍的霓虹、來往的人們為我點綴浪漫,路邊佇立的白熾不如彩燈耀眼,昏昧下攤攤的街頭小販並不醒目,來去或多或少的人客;只是我停腳了,眼前一個長桌擺滿草織品,不同其他市攤──沒有任何人圍觀詢價,視線左手邊的阿嬤不停編織著,右手邊的阿公靜默以待,「你知道我最喜歡這種畫面了嗎?以後老了還有人可以和我牽手、陪在身旁…」分不清是對他說,還是對自己說。黑夜裡這個畫面,內心不禁發酵對感情的憧憬,卻也會意落寞,輕聲嘆息後再回頭凝望,不捨對焦鏡頭在底片留刻。

 

喜歡調墨弄筆的我,很幸運將和人瑞對話並紀錄成冊;意外翻閱《尋百工》一書,四個年輕人親自行腳採訪臺灣百項的傳統行業。使得我從中看別人(作者)怎麼寫,看別人(職人)怎麼做,冀圖以例並多了解早年社會的風物習俗。人生短短幾載,我看到走過的足跡和書中人物交踏錯雜,兒時印象中的店家原來是著名的家傳老店,他們至今仍堅守職責;隔壁巷的手工豆干店總是傳出濃濃豆香味,那時不喜歡,每每快快騎腳踏車屏息離開,好奇往內瞧,大人永遠是辛勤工作不停歇。咫尺間,鏗鏗聲迴盪在臨近夜市的街口,店前車輛川流不息的打鐵店,眼底盡收滿滿鐵器,師父也接連不斷敲錘製器作響。往夜市底直直走的麵包店,陳列出一盤又一盤的糕餅,每當新莊大拜拜之時,少不了他們著名的鹹光餅。還有在書中第貳肆篇的他們,我心頭留影於愛河河畔編織、販售草鞋的阿公阿嬤。

 

在時光的迴廊裡,他們的身影為時代也為前人刻畫註解,有些人事,我雖未能親眼目睹,卻也能聽到長輩的口語相傳;言猶在耳高齡90歲的阿嬤,繪聲繪色訴說過去的風俗民情,走過一個世代的她,仍然記得我的阿祖(她的婆婆),當時以挽面為生,一個女人家走了好久好久的路,只為前去客戶那兒服務,她擔著不輕的工具,不喊累也不休息…阿嬤總是心疼她的辛勞,常常講著講著就哭了。本書中的百個故事,不只是故事,而是每個人的真實人生,看到的是對本業的堅持,卻也有守成不易的艱難。

 

紅色的扉頁開啟了書中人物的黑白映像,幾位師傅們在自己堆疊的製品中,對鏡頭微笑;更多模樣在工作時,那些專注用心的神情溢於言表。如果可以,我希望時間暫留,留住這不朽精神的永恆。

 

討論議題:

書頁中的篇篇介紹,連結過往的記憶;原來我對土地的過去認識不多。那些熟悉的曾經,非印刷圖片的黑白顯影,而是鮮明。童稚時薄薄的課本沒有告訴我…原來自己生長在一個有特色、有文化的環境,只知道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口號,教科書洗練流暢的文字,沒有增進我對家鄉的想像和愛護,甚至對岸的史地比寶島知道的多。在過去和現代之間,人們向來只見新人笑,不見舊人哭,遺逝的光陰,有誰可以拾遺見證傳承?



●本文為參加欣榮圖書館99年悅讀達人徵文比賽作品

得獎感言:其實當我知道得獎的時候,嚇了一跳;還記得截稿的最後一天,剛好阿泰過來辦公室,他看完我的作品覺得文筆不順…害我心都涼了一半,還特別請他拿寄件收據給我,畢竟我怕他嫉妒我的才情沒寄去,他那時說:我說寫得不順,會不會得獎?!

果然得個小獎啦!是495件中的佳作,我就覺得很開心了~後來圖書館的刊物中有提到,得獎人分布全台,而且我被歸類在宜蘭的代表~既然有得獎,我還是要來個感言發表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ve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